為方便進行監察,太空中早已滿布各式各樣的監察衞星,但不同的衞星各有所長,當利用衞星進行遙距監察時,效果未必能盡如人意。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套一體化遙感影像融合技術,利用兩顆各有優勢的監察衞星進行取長補短,大大提升衞星圖片的細緻度。負責有關項目的教授指,新技術可大大提升空氣污染的監察效率,連近期湧現的海洋膠粒問題亦可以幫上一把,協助追蹤膠粒動向。
世界各地不少機構都會利用衞星對地面進行觀測拍照,但要有效監察地面情況,衞星拍照時需同時符合「四高」,即具高空間、高光譜、高角度及高時間密度四大要求,否則拍出來的照片,便會出現畫面粗糙,角度欠佳或清晰度不足等問題。
中大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負責人黃波教授稱,這套花了三年時間開發的新系統,連結了兩枚能互補長短的衞星,運用了連串包括壓縮感知、稀疏表達、空間混解等新技術,將兩顆衞星拍得的照片整合及分析,提升照片的精細程度。整合後,照片的空間分辨率由原先只限五百平方米範圍,大大提升至三十平方米範圍;而拍照頻率亦可加密,由每年只能拍得一、兩次清晰照片,加密至每日一次。
黃波說,現時本港收集空氣污染數據,只靠十四個空氣監察站,若借助這套新技術進行太空監察,便可以看到覆蓋全港的污染物數據,就連近日漂浮於海面的膠粒群走向亦可以追蹤得到。他透露,已接觸規劃署、環境保護署及天文台等政府部門,研究合作利用有關技術協助部門改善規劃及建設工作。研究團隊亦打算將有關技術,移植到智能手機平台,讓市民可隨時隨地看衞星圖片,但預計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