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魚事件」愈鬧愈大!漁農自然護理署昨在大嶼山長沙灣養魚區採樣本化驗,在星鱸及魚仲的胃臟內分別發現一克和零點四克的「聚丙烯」膠粒,另有酒樓向供貨的芝麻灣養魚戶反映,在有關供應的海魚體內首現膠粒。該區養魚戶在魚排劏魚驗證時,亦發現飼養場鱸魚腸內暗藏三粒膠粒,令膠魚恐慌進一步蔓延。當局重申食用魚類風險不大,暫無意禁止涉事養殖場出貨,但提醒市民烹調魚類前應徹底清洗及清除內臟。
漁護署昨早派員到馬灣和大嶼山長沙灣的魚排巡查,抽取了五個活魚樣本進行化驗,包括星鱸、魚仲、黃鱲及石蚌等,並在魚排的魚籠內發現小量膠粒,已即時清理。政府發言人指,昨日合共收到五個養魚區通報發現膠粒,但至今無收到魚類異常活動或異常死亡個案報告,今日會繼續到養魚區取樣本化驗。食物安全中心在周一及周二先後檢驗了二十和三十條海魚,結果無發現膠粒。
芝麻灣養魚戶兼離島區養魚業協進會主席鄭少華昨指出,他昨日在魚排劏開一條鱸魚檢查,發現魚腸內有三粒膠粒,擔心陸續會有膠魚浮現,幸而上周一已停止供貨至鯉魚門及香港仔魚市場,相信膠魚流入市面機會不大,但擔心膠粒會影響鮮魚的生長及質素,損失更加慘重。
鄭少華續稱,近日鮮魚批發價大跌一、兩成,平均每市斤三十多元,現階段難以估計實際損失金額,但若以去年暑假營業額計算,即每日批發一千市斤、每市斤約四十元,估計每日損失四萬港元。他表示,漁戶代表擬今日到漁護署總部請願,不滿港府在事件中反應過慢。
膠魚重擊市民食海魚的信心,累及魚檔生意大減。位於香港仔街市的魚販梁女士慨嘆,近日不少市民轉食淡水魚或其他肉類,令生意額比平日大跌兩至三成,希望政府盡快清理膠粒,恢復市民食海魚信心。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雖然專家報告認為事件對魚類及人體健康風險不大,但他不希望見到漁業受影響,當局會協助漁戶清理及監察魚排受膠粒污染。至於從魚排及街市抽取的魚類樣本,估計一、兩天內有化驗結果。他亦強調政府對追究責任的態度堅定,但仍需時間確定貨主、製造商及船主在事件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