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百姓繼續徬徨

觀念確實會變。長期以來,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成功的唯一標準。然而,當今它卻四面楚歌,經濟學家和各國領導人愈來愈多談論另一個概念:幸福。

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就強調,「金錢給人類帶來的幸福是抽象的,只有那些無法消受人類具體幸福的人,才會把金錢當成唯一的追求」。另外,英國哲學家邊沁在十八世紀提出一個制訂行為優劣的標準:它產生了多少幸福度?

近一點的,羅拔.甘迺迪一九六八年競選美總統時說:「GDP無法衡量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的教育水平和他們是否快樂。」甘迺迪的話,證諸內地的孩子,令人感慨殊深,甚麼豆腐渣校舍、毒奶粉遺害搞出大頭BB、腎結石嬰孩,還有豆腐渣校車……

老朽很早以前就寫過「來生不做中國娃」。中國的GDP全球第二,可大部分貧窮地區的兒童不但上學難,即使有幸入學,又吃不飽,營養不良……總之,對一個「大國崛起」、經常嚷着讓人民幸福的國家,這未免令人神傷!其實,只要「三公消費」不要那麼豪奢亂花,省下的錢,大可用在教育上。

令人感到最不幸福的,莫過於大多數國人的麻木不仁,道德滑坡,中國的民主社會和依法治國短期內仍看不到曙光,魯迅的「吶喊」看來並沒有喚醒國人的「靈魂」!在上的若只忙於權爭,百姓只好繼續「徬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