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來事件引起有關內地政府政策的路線之爭。有些認為目前是兩條路線鬥爭,一是改革,另一是保守或反改革。薄熙來便算反改革,把他打倒是改革的勝利。假若仔細看近一、二十年中國政策的爭議,若說有路線之爭,更適當的說法應該是三條路線鬥爭。
第一條即香港或海外所喜說的改革派。絕大部分所指的是市場自由派、政治改革派,簡單地可說是親美派。內地大學的海歸不少都是鼓吹自由民主市場,媒體上也有不少附和。這一條路線也即是以前內地所提美國推動的和平演變路線,走美國路,卻不一定會變成美國。俄羅斯的例子是美國路走出了黑社會資本主義。因此,在俄羅斯經歷了九十年代的衰敗,有的是普京的主流和俄共的反對派,自由民主市場派已被人民揚棄,政治上無多少影響力。
第二條路線應是當今主流的科學發展觀,由胡錦濤倡導,否定江澤民的親美政策和由不規範市場帶來的貪污和壟斷。科學發展觀包括結構轉型、生態文明、社會和諧,支持民眾反對少數人富起來的壟斷和對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的市場式破壞。在政策上這條路線佔了主流,可是在基層和地方受既得利益抗拒,落實起來很艱難。
第三條是薄熙來的重慶模式,唱紅打黑是一面,另一方面還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只是強調共同富裕。前者可算保守,但有歷史的傳承,後者則以本土利益為依歸的本土經濟發展模式,卻沒有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