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刺激穴位 治抑鬱成效升

【本報訊】都市人精神繃緊,容易患抑鬱症等情緒病,西藥治療效果不盡理想,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以針灸理論為基礎,研發「顱部電針刺激法」,刺激百會、印堂等頭部穴位,增加大腦分泌血清素,只須三星期已可令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反應提升逾倍,首三天病情已有顯著改善。

增大腦血清素分泌

港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指,中醫理論認為刺激頭部穴位可開竅醒腦、提神解鬱。電針療法除應用傳統治療抑鬱症的百會穴及印堂穴,亦加入太陽、率穀及四神聰等穴位,利用微微的電流達至更密集刺激效果,增加血清素分泌,紓緩抑鬱徵狀。今次研究與九龍醫院合作,招募七十三名中度至嚴重抑鬱症患者,年齡介乎廿五至六十五歲。全部人均服用抗抑鬱藥,近半數人再接受連續三周共九次的電針治療,每次四十五分鐘。結果發現,接受電針的患者,近兩成對抗抑鬱治療有反應,單服藥物患者則只得約百分之九。臨床觀察發現,患者接受首次電針後,三天內徵狀已有改善。

九龍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吳文建指,抗抑鬱藥物須四至八星期才起效,對四成患者無效,亦會引致失眠等副作用,今次研究顯示電針或可作為有效的輔助療法。港大下一步會再展開招募,以正電子掃描及磁力共振等,觀察電針對腦功能的實際影響,詳情可瀏覽www3.hku.hk/chinmed/PET-RCT.html。

六十五歲的魏先生受抑鬱症纏擾十五年,雖一直服藥但病情起伏不定。去年日本「3‧11」大地震後,相關新聞觸發其病情惡化,常無故哭泣,對繪畫及書法等嗜好也喪失興趣。約三個月前他開始接受電針治療,心情變開朗,不時去旅行及攝影,服用藥物亦由七至八種減至四至五種。現時每星期接受兩次電針,作為鞏固治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