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月鏖戰,梁振英終於以六百八十九票贏得今次特首選舉。他的對手唐英年只得二百八十五票,何俊仁更可憐,只有七十六票。梁振英得六百八十九票極之不易,因為他在小圈子中是少數派。數月前,這屆小圈子選委會組成時,牌面上非常清楚:唐營最盛,有近五百票,反對派也穩佔二百多票,梁振英不過百票,離一百五十張提名票尚有一段距離。那時輿論甚至擔心梁振英能否「落場」參選都是問題,遑論打敗人多勢眾的唐唐。
不過,從那時起,CY的民望一直領先唐唐許多,這是CY不畏選途艱難、愈戰愈勇的原因。與此同時,唐英年被揭出不少貨真價實的醜聞,他的參選表現更是顢頇不堪,印證着他的能力低下。於是經過反覆較量,到正式提名參選時,唐唐拿到提名票近四百張,梁振英拿到提名票逾三百張,何俊仁近二百張。顯示CY的選情在小圈子中已經大為好轉,這時CY的民望更如日中天。
然而令唐營和唐英年真正感到了危機,是臨投票三個多星期前,他們發現,不但民眾意向一直遠離他們,「小圈子」內也形勢不妙,朝廷也開始認真考慮「棄唐挺梁」。於是他們轉變策略,鼓吹「投白票」、鼓吹「流選」,準備和CY玉石俱焚,並以「撤資」威嚇港人和中南海。在這個關鍵時刻,唐英年還不顧死活地向CY拋出「兩枚自殺式人肉炸彈」,要和CY同歸於盡。
不能說唐營的反擊沒有力度,CY的民望開始走低,流選的可能性驟然大增。此時朝廷不得不以雷霆萬鈞之力「反流選」,用盡「組織人力資源」做小圈子的工作,分化和打散唐營。這時唐營和反對派及其喉舌已經聯手,在最後這幾天,將攻擊火力聚焦在「西環干預選舉」上,試圖通過給選舉「抹紅」挽狂瀾於既倒,造成「流選」或唐唐勝出。
事情發展到最後幾天,整個選舉成了北京、梁營、香港民意和唐營、反對派及其喉舌的政治博弈。北京原先寄望建制派候選人的「君子之爭」,不但變質,而且變味,隱隱然成了兩大營壘的政治之爭,唐營穿越了自己的「政治底線」,反對派「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他們聯合起來掀起了一股「反對西環和土共治港」的浪潮,大大轉移了選舉視線。這股浪潮和轉移視線,直到梁振英當選後依然在發酵。
可以肯定,今後梁振英施政如有甚麼「冬瓜豆腐」,「西環和土共治港」的追本溯源還會和這場變質、變味的選舉扯上關係,還會被「潛伏唐營」和反對派用來大做文章。
再說,這場「小圈子」的選舉不同以往,風波迭起、變質變味,建制派的一方居然和反對派結盟,凡此種種,都源於中南海的「思路轉變」,源於中南海要在小圈子中引入真正的競爭,要制訂當選特首者必須符合「愛國愛港、民望較高、能力較強」的新標準。
這個新思路、新標準和「小圈子」的唐營,和唐英年產生了根本的矛盾。
唐英年無法在競爭中拿到「較高民望」,展現「較強能力」,唐營完全沒有認識到北京選特首的思路已經轉變,完全沒有認識到香港社會、世道人心已經改變,完全沒有認識到北京已決心順應潮流,將民望高低、能力強弱視為挑選特首的基本考慮,他們落後於形勢,只看自身利益,結果在最後關頭和反對派不謀而合,共同打造了「西環和土共治港」的政治話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