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跨境學童本學年突破一萬二千人,國際社會服務社指跨境學童的語文及自理能力較為薄弱,亦容易因為文化差異出現情緒問題。為了協助跨境學童盡早融入社區,該機構將推出三年計劃,預計為九千名跨境學童及家長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及課後輔導班等服務。
跨境學童與日俱增,國際社會服務社及深圳市羅湖區婦女聯合會合辦「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贈六百七十萬元推行三年計劃,包括為跨境學童提供英語及功課輔導班、跨境家長互助網絡、壓力評估及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機構亦會邀請本港社工及導師提供服務。
國際社跨境及國際個案工作服務總監張玉清指,現時跨境學童普遍在語言上出現困難,主要難於適應繁體字及廣東話,另外,兩地文化差異亦容易令兩地學童未能融洽共處,希望培訓班能協助學童盡快適應本港生活。
跨境學童家長王輝的兒子現時於本港就讀小二,王女士指兒子初來港時,因廣東話的語言障礙造成社交上問題,「成日唔出聲好靜,好擔心佢識唔到朋友,幸好帶佢參加中心活動後,依家已可以講廣東話,仲話同同學講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