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學校分櫃桶 最怕乘機加學費

港府對直資學校監管不足,以致亂象叢生,屢爆醜聞。年前審計報告揭露種種「混帳」,教育局煞有介事成立工作小組檢討一番,日前提出二十二項改善建議,這些建議也許有助增加直資學校財政透明度,但同時也可能導致學費上升,以及引起其他管理方面的問題,利弊相隨。

審計署年半前踢爆全港七十二間直資學校幾乎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引起社會嘩然。有的坐擁數千萬元儲備仍狂加學費;有的利用政府津貼炒股炒樓;有的獎學金撥款不達標,變相將清貧學生拒諸門外;有的甚至接受供應商捐獻,涉及利益衝突。直資學校問題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事後,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狂轟教育局監管失職,千夫所指下,當局不得不成立工作小組進行檢討。儘管該小組提交的報告洋洋灑灑列出二十二項建議,但只有兩項訂出具體時間表,包括直資學校須於一三/一四學年或之前,在校董會下成立管治小組委員會,以及教育局由一四/一五學年起,每四年稽查直資學校的管理及財務,而其餘二十項建議則落實無期。至於最受關注的財政問題,報告建議直資學校要明確將儲備分成「五個櫃桶」,以提升財政透明度。

所謂「五個櫃桶」,即是營運儲備、學費減免或獎學金、長期服務金、有特定用途的捐贈,以及用作建設、維修及提升高於標準設施的儲備。報告建議只容許後三種儲備無限量投資,但限於港元債券或存款證,而學校購置物業後,須備有至少六個月營運開支的現金,又不得按揭或借貸置業。

無可否認,作為亡羊補牢的措施,有關建議不能說沒有針對性,也不能說無助提升財政透明度。問題是,學校將儲備攤分為「五個櫃桶」後,撥歸營運儲備的金額自然減少,學校日後隨時有藉口大加學費,難怪有家長團體明言「不收貨」。而直資學校議會亦認為,當局要求學校成立管治小組「睇數」,此舉可能會令校內管理層互不信任,製造矛盾。

事實上,全港直資學校每年獲得二十多億元公帑資助,做好監管本是教育局應有之義,過去正因為當局放任不管,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甚至曾自認「無牙力」,才會出現這麼多亂象。追本溯源,港府當年為了鼓勵更多津校轉制,不惜拆牆鬆綁,容許直資學校有財政、課程、收生自主權,久而久之,流弊叢生,尾大不掉。其實,除了財政一塌糊塗,直資學校愈來愈貴族化,愈來愈向錢看,與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也備受非議。

可以說,直資學校百病叢生,全是當局多年來放任自流的結果,倘有心撥亂反正,就必須坐言起行,訂出執行時間表,而不是拖拖拉拉,虛應故事。這些建議是否可行姑且不提,關鍵是當局必須好好把關,不能讓學校乘機增加學費,否則,一法立一弊生,所謂改革便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