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風水輪流轉 邊境解禁來何遲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被列為禁區的新界北邊境,部分土地今日起逐步解禁,首批解禁土地包括沙頭角及米埔等約七百四十公頃。禁區逐步解禁,不僅便利市民出入及發展經濟,對缺少土地的香港而言,也不啻一場及時雨。

沙頭角等新界北邊境是香港與深圳接壤之地,六十多年前,港英政府為防範偷渡及走私活動,將邊境劃為禁區,居民出入必須申請禁區紙。回歸之後,隨着中港兩地經濟及生活水平差距日益收窄,尤其是二○○三年開放個人遊,內地居民來港相當便利,偷渡幾乎絕迹,禁區政策愈來愈與現實脫節,嚴重窒礙邊境經濟發展,並對市民出入構成很大的不便。多年來,要求解禁之聲不絕於耳,惟港府一拖再拖,現在才逐步解禁,可謂姍姍來遲。

沙頭角禁區範圍二千八百公頃,按照規劃,除了基於保安理由及維持邊境完整需約四百公頃禁區,其餘土地將逐步釋放,這對增加土地供應、發展經濟和旅遊,具有正面意義。其實,本港已發展的土地僅佔總面積二成三左右,逾七成尚未開發,其中包括沙頭角、米埔等禁區。同樣,在邊境的河套區開發也講了許多年,粵港雙方政府為此舉行過多次會議,可惜議而不決,至今仍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

除了邊境大量土地「養在深閨人未識」,市區亦有不少資源未好好利用,最典型莫過於啟德發展區,自舊機場遷出就淪為一片荒地,如今野草長得比人還高。西九文化區亦荒廢多年,這是對土地資源的最大浪費。

事實證明,曾蔭權所謂「地從何來」根本是偽命題,香港缺少的不是土地,缺少的是有承擔、有魄力、有作為的政府,這是香港樓價居高不下的根源。可笑的是,港府不是積極開發近在眼前的土地資源,卻將眼光投向遠在天邊的海洋,聲稱要填海造地及開發溶洞,早前還煞有介事地推出二十五個填海地址諮詢公眾,惹來捨近求遠、捨易取難的批評。

說到沙頭角,不能不提中英街。只有二百五十米長的中英街,見證了中港兩地的興衰起落。以前內地人到不了香港,就到中英街,前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曾受中央政府委託到沙頭角視察,遙望香港一方繁華昌盛,堅定了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然而,回歸才不過十五年時間,港深發展此消彼長,深圳那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片繁華,而香港邊境則是冷冷清清,死氣沉沉。早前有南亞人偷渡香港,誤以為燈光璀璨的一方是香港,結果卻到了深圳,雖是一則笑話,足以令人唏噓不已。

中英街設有警示鐘,上刻銘文:「一街之興衰,關乎國勢;百年之榮辱,窺於一斑。」這是為紀念香港回歸而設。是非成敗轉頭空,今時今日,中英街的興衰被賦予新的意涵,印證香港沒落,內地崛起,歷史和香港人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