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選特首一個最重要背景,就是曾蔭權政府執政六年多,多次民調都顯示,曾蔭權民望不斷下跌,他的執政水平愈來愈低,社會輿論形成共識:一個民望低殘,能力低下的特首不但治理不好香港,而且會加劇各種社會矛盾,引起巨大民憤,衝擊社會穩定。這種狀況和輿論指向對朝廷挑選下屆特首起了重要影響。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提出了選特首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愛國愛港;二是有較高能力;三是有較高民望。
朝廷如此表示,過往是沒有的,說明「能力問題」、「民望問題」在曾蔭權執政「影衰」之下,朝廷的確上了心,不能不特別重視也。這兩個問題,是朝廷用錯曾蔭權當特首最慘痛的教訓,換言之,曾蔭權是朝廷用錯人當特首付出的巨額學費。王光亞為下屆選特首提出「三個條件」乃亡羊補牢之舉。
曾蔭權○五年取代「忽然腳痛」的董建華當上特首時,不存在民望低的問題,相反民望不俗,和老董上台時差不多,有六成幾。然而,這個六成幾的「高民望」並不完全代表香港人對他有多肯定和欣賞,只是因為董建華幹得太差,民怨民憤頗大,「香江苦董久矣」,人心思變,港人支持朝廷換人而已。然而,曾蔭權不知就裏,還真以為自己多麼得人心,真以為港人多麼擁戴他,一上台就表現得輕佻驕傲、張牙舞爪,甚麼「強政勵治」、甚麼「福為民開」,一通亂吹。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不少清醒的輿論(包括本欄)已紛紛指出,曾蔭權這個人其實能力麻麻,遠的不說,就以回歸後出任財政司司長和政務司司長而論,就沒幹成甚麼像樣的事情,在應對九七「金融風暴」時更是錯漏百出,鑑往知今,讓他當特首,乃香江之禍也。
後來事態的發展,不幸而言中。一個能力低下而剛愎自用的人,往往最不喜歡聽到批評,而且會大發爛渣,更多的暴露其人品德性和心智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