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貨真價實

香港最主要的問題,始終是房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目前才有、目前才凸顯的,即使在回歸前,房屋問題便已經是香港社會的頭號問題,前港督彭定康便曾因此被人掟老鼠籠,才會在公屋興建中加把勁。

公屋和居屋是房屋政策的兩個方向,論迫切性,以前者為甚。居屋是為了滿足基層或者一些中層置業安居的欲望,公屋則是最低層次的住屋需要,讓公屋輪候冊上的市民盡快有一個基本的居住地方,所以兩者互不排斥亦互不替補,不是復建居屋就不需要興建公屋。

輪候公屋的問題有幾嚴重,可以從一些數字看到端倪。例如人龍有多長?平均需時多久才可以上樓?不過,這些數字可能有一些水分,像人龍的數字有一些只是預先排隊,以抵銷需要輪候長時間。至於所謂輪候時間,也由第一次揀樓計起,因為房委會手上有一些極不受歡迎的單位,遊戲規則是大家都不會第一輪揀樓就收貨,所以第一次揀樓的定義和輪候時間並沒有直接關係。

除了看這些可能有點水分和誤導的數字之外,不妨直接到一些舊區看一看,那些居民的生活條件如何?人數又有多少?如此一來,便會對現時的問題心中有數。

梁振英提出目前階段以三萬五為建屋目標,只希望在短期內把輪候人龍縮短。其實,即使向這目標邁進,最快也要四、五年後才有機會接近三萬五,連續兩年達標,才可以把現時的人龍縮短一半。果如是,到時人龍約有六萬至七萬人,可再按形勢判斷再做一年,或者適當調低。只有公屋貨真價實落成,才可以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