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才欠誠意 港府製造醫生荒

戰國時代,燕昭王欲招攬天下人才,大臣郭隗給他講了一個「千金買馬」的故事,強調人才最看重的不是待遇,而是誠意,他要求昭王首先重用自己,因為「如果我郭隗這樣平庸的人都受到重用,天下才德之士必然相信君王的誠意」。昭王從善如流,尊郭隗為師,天下人才果然競相來投,群策群力之下,燕國終於強大起來。

招攬人才,誠意為先,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港府卻背其道而行之。由於公立醫院醫生人才嚴重流失,影響服務質素,醫管局急欲向外求援,希望循不同渠道增加醫生人手,除了刊登廣告招聘私家醫生回公立醫院兼職,還向海外醫生招手。可惜,當局口是心非,一方面擺出求才若渴的姿態,另一方面卻設置重重障礙。現時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必須通過執業資格考試,惟考試被指難度過高,過去十多年來,合格率一直偏低,作為「入場券」的第一部分考試,最多只有兩成半考生過關;而順利通過三場考試的更少,大約只有半成。有好不容易過三關的醫生感嘆,「醫學院院長都未必能考到」。

醫生負有救死扶傷之責,干係重大,唯才是舉,寧缺毋濫,通過考試才能在港執業,本來無可厚非。不過,如果考試難度太高,絕大部分應考者都鎩羽而歸,那就是矯枉過正,甚至有刁難之嫌。須知道,能在海外執業的醫生,本身都已通過當地的考試,水平不會太差,而敢於來港應聘者,雖不能排除有人濫竽充數,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真材實學,也有志為香港醫療服務出一分力。當今用人之際,當局不是合理地調整門檻,反而以考試為名百般刁難,可謂咄咄怪事。

最莫名其妙的是,難倒海外醫生的未必是高深的醫學理論,而往往是非常狹隘的地區性知識。例如,英國醫生可能從未見過痲疹同肺結核,惟這類病在香港常見,這就把他們難倒了;再如,有內地醫生來港希望繼續行醫,惟因對執業考試所知不多,降級應考護士,竟然被問及「明愛醫院的宗旨及歷史使命」,結果只能是抱憾而歸。

事實上,本港醫生待遇優厚,社會地位又高,本來是不難吸引到海外人才的,可惜執業考試有如攔路虎,令他們望而生畏。事實證明,執業試已經變質,不再是執業的入門要求,而淪為技術壁壘,成為閉關自守、維護小圈子利益的堂皇藉口。香港年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實在有點名不副實。

執業考試難,難於上青天。當局既然沒有誠意,卻又假惺惺地招攬海外醫生,無非是為了堵住市民悠悠之口。不客氣地說,本港所謂醫生荒,其實並不是真的缺少醫生,而是因為資源錯配,更因為當局目光短淺,葉公好龍,採取排外主義。說到底,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基層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