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和平年代走官場之路的人幾乎沒有不溜鬚拍馬、托大腳、擦鞋的,這是官場文化的重要內容。
曾蔭權是在港英政府官場混了很多年的人,一路步步高升,對溜鬚拍馬、托大腳、擦鞋這等官場文化十分熟悉,且已經「滲透骨髓、流淌血液」之中。因此,香港的第二位特首和第一位特首以及明年產生的第三位特首皆有很大不同。曾蔭權是一位「官場」特首,官味十足,這種特首的管治與施政都會是非常「官本位」的,是官氣十足的,是把官場文化帶入到社會管治之中的。
例如,對高官問責制的「運用」,曾蔭權就把它「經營」成了十足的官場,遠離了高官政治問責制的本意。董建華當年在朝廷支持下推行高官問責制,本意之一是要從官場以外、從公務員系統以外挑選各方面的專才,以利各方面的決策和管理。但到了曾蔭權手裏,高官問責制成了公務員和香江官場的「升呢」版,以官場文化來「挑選」問責高官。因此,他把昔日官場中的公務員「自己友」挑選為問責高官,在府衙十二個政策局中有八位AO任局長,進一步強化了「公務員治港」。
大凡官場走出來的AO局長,自然和曾蔭權一樣,皆惟看上司臉色行事,乃擦鞋術一流的高手,否則,根本不可能爬上高位。這些沒有獨立頭腦、也不敢堅持獨立見解的人,和曾蔭權一樣,怎麼可能制訂出好的政策和做出正確的決策呢?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官場文化」、「官場陋習」、「官場用人」方式會不會延續到下屆特首的問責班子中去呢?看來可能性極大。「公務員治港」的「政治現實」不會隨曾蔭權期滿離職而有大的改變。
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在時下特首人選的「暗戰」中,如何「組班」是一個大焦點,主要人選皆離不開現任AO出身的問責高官。成也英國,敗也英國,影響深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