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主任在接待香港到訪的大學生時,談及有關香港公務員的三個情況,包括:一、香港「成也英國,敗也英國」;二、香港公務員只會執行,回歸後卻「不知道怎樣當Boss(老闆)、怎樣當個Master(主人)」;三、香港公務員缺乏長遠規劃視野。
觀乎此,很多人會以為有關言論乃針對香港公務員。但且慢,誠如昨文提及,香港公務員架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McKinsey Report》後確立以來,幾十年間都無重大變動,包括薪酬和晉升制度、大部分部門的名稱和實際職務等,至今不但予以保留,甚至繼續改善,不斷增益。
港英政府一手創立的制度,非但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干涉,反而中央政府是非常信賴公務員的辦事能力,歸根到柢,這個制度對於回歸前後的香港來說,仍然是過渡期內一個最好的安排,相比起香港的其他制度,公務員體制更加能夠維持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更加不能夠受到任何破壞。因此,誰會批評這個體制,又誰不願意與十六萬公務員為友呢?
但為甚麼言論會談及香港公務員呢?有人發現,只要將以上三大要點,與香港某些官員的能力和履歷比對一下,是出奇地不謀而合,言論是否另有所指?另外,有人甚至認為,有關言論相比之前社會各界提到出任特首的各種「條件」,更像是出任特首的真正條件,尤其是未來特首是否「成也英國,敗也英國」、「不知道怎樣當老闆、怎樣當個主人」……可圈可點,實在可堪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