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巴士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指早前加價不足以抵銷成本上升,促請當局成立票價穩定基金,並建議先由港府出資成立種子基金,變相要求公帑資助。該要求遭港府拒絕後,其他巴士公司又提新建議,要求准許徵收燃油附加費,緩解油價上升壓力。
國際油價高企,本港通脹惡化,令巴士公司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減,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巴士公司不能隨意加價,故提議成立票價穩定基金,這本來無可厚非,關鍵是錢從何來。巴士公司希望港府先出資,實質是要求公帑補貼私人企業,這根本行不通。最令人擔心的是,萬一巴士公司長期虧損,所謂票價穩定基金將淪為公帑提款機、無底洞,豈可不慎之又慎。正如立法會議員及學者強調,如果基金涉及公帑,需要小心考慮,顧及民意的反應。
至於徵收燃油附加費,則是向消費者開刀,勢必引起民意反彈,同樣不可行。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門生意是包賺錢的,公共交通機構將所有風險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根本不公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巴士公司在商言商,當然希望有合理回報,沒有人肯做虧本生意。問題是,巴士公司不斷叫苦,其實他們照樣年年賺錢,而在年年賺錢的情況下要求公帑補貼,或要求消費者承擔所有增加的成本,這個道理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其實,票價穩定基金並非新建議,二○○八年國際油價飆升,曾有巴士公司發出盈警,並建議政府補貼。但事實卻是,當年該巴士公司非但沒有出現預期中的虧損,反而大賺了六億多元。現在,國際油價雖然仍在高位徘徊,惟與當年高達一百四十多美元一桶的水平比較,仍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巴士公司又以油價說事,又發出盈警,又叫苦連天,並乘機重彈票價穩定基金的舊調,難免令人質疑是否又在玩弄「狼來了」故技。
市場總有風險,對巴士公司而言,首先要做的是風險管理,開源節流。由於地鐵線路不斷延伸,巴士服務有被擠壓的趨勢,而巴士公司亦承認,其乘客量不斷萎縮,尤其在非交通高峰期或偏僻的地方,不少巴士幾乎門可羅雀。顯然,重組路線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既可降低營運成本,亦有助環保。而就本港政治現實而言,任何涉及公帑補貼的建議,任何打消費者荷包的主意,都必然引起爭議,阻力重重,為甚麼巴士公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佔據一半市場且利潤豐厚的港鐵正是由公帑長期補貼。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是公共交通機構,港府區別對待,無疑削弱了巴士公司的競爭力,造成不公平現象。所以,長遠而言,港府必須檢討整體公共交通政策,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