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近日在本報修改了對下屆特首的看法,並提出中央政府更重視的兩項標準,一是要為香港大企業家所接受,二是要能與公務員團隊磨合。
不知這兩項標準是否真的是中央政府提出來,但有趣的是,這兩項標準代表着回歸後特首的特色:董建華便是大企業家,也極為其他的大企業家所接受;曾蔭權便是公務員,想其必然容易與公務員團隊磨合。
但是,董建華的商人治港以他稱疾辭職見終;曾蔭權的公務員治港,工作備受批評,當前民望比董建華下台前更糟,即使他勉強完成餘下不足一年的任期,民望與作為應屬雙失。
若這兩項標準是來屆特首的決定因素,頗令人驚愕。難道中央政府沒有吸取董、曾治港失敗的教訓,仍堅持回歸前的錯誤思想,以為資本主義便是大資本家的統治,以為香港殖民地統治的相對成功是來自公務員班子,而不是英國政府各方直接干預的結果?
不過,若這兩項標準是眾多標準的一部分,便但說何妨,意義不大。吳康民是香港老百姓,可以猜度中央政府的想法,卻全無權威,反而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的愛國愛港、管治能力和民望三項原則更為關鍵,也更適合,屬大原則,無人可以反對。
與其由中央政府欽點某人出任特首,倒不如讓香港社會作有限的選擇。當然,若范徐麗泰、梁振英和唐英年一起參選,或許令泛民主派推出的候選人有機可乘。為避免這個可能性,可讓建制派同樣推出一個候選人應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