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寄望未來淡化當下

特首選舉進入新階段,各疑似參選人正密鑼緊鼓,就政綱與團隊着力,務求宣布競逐特首之日能擲地有聲,打響頭炮,在民意戰上領先對手。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代表中央拋出的「三項條件論」,也在引導輿論,推動公眾討論對下任特首的期望。

「三項條件論」一出,市民逐步把注意力由對曾蔭權政府的不滿與失望,轉向關注下任特首為誰,把希望更多地寄託於下任政府。在某程度上,中央巧妙地通過期望管理來化解民怨,以減輕現屆政府的政治壓力。

港大民調顯示,市民極度不滿政府未能推出有效措施改善民生,民怨空前高漲,有高達五十八個百分點的受訪者不滿「現時民生狀況」,較半年前急升九點,比率是十九年來新高,可見曾蔭權政府何等不得人心。

餘下不足一年時間,夕陽政府面對不斷上升的民怨,認受性則持續下滑,管治危機的「臨界點」隱現,司局長稍欠慎重,做錯事或講錯話,隨時會激怒公眾。但畏縮不前、等收工的心態同樣不可取,曾蔭權政府極易進退皆失據,危機四伏。

特首選舉提早進入百花齊放期,有助轉移公眾視線,聚焦於「三項條件論」的討論範圍,從而減輕現屆政府的壓力。原來估計要到年底、選委會改選前後,輿情才會出現大轉向,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特首選戰,今次情況明顯不同,高潮期會提早出現。

只要有人於九月前後正式宣布參選,民意民情將自然向他傾斜,媒體報道也會密集追訪,對手陣營以至泛民主派的批評之聲更會高唱入雲,加上區議會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現屆政府肯定會被邊緣化,市民不會認真看待十月發表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