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復甦後勁不繼,為香港經濟前景平添陰霾。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故作驚人之語,指美國經濟復甦放緩,但通脹卻不斷上升,令人擔心會出現滯脹,香港難免受到影響,港府會密切留意及研究跟進措施云云。
事實上,美國經濟增長由去年第四季的百分之三點一放緩至今年首季的百分之一點八,五月份失業率則回升至百分之九點一,反映華府推出兩輪量化寬鬆的效應猶如曇花一現,無助刺激實體經濟。
為免經濟進一步放緩,美國聯儲局被迫繼續「放水」,除了維持超低利率,並決定以量化寬鬆的回籠資金繼續購入國債。然而不少學者認為,此舉猶如飲鴆止渴,未必可以刺激經濟,反可能導致高通脹、高失業與經濟衰退同時出現,陷入滯脹深淵。
回顧歷史,歐美國家曾經多次出現滯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因石油危機陷入長時間的滯脹,直至八三年才走出泥沼,期間經濟發展走走停停,從未出現真正的復甦。以一九七六至八○年的美國為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十三次,但通脹率動輒高達雙位數字,其可怕程度可想而知。
常言道,美國打噴嚏,香港患感冒。一旦美國陷入滯脹,香港難免遭受池魚之殃。首先,香港的經濟增長勢將隨之放緩;其次,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香港被迫跟隨美國維持低息,勢令通脹進一步惡化。當然,到底美國經濟最終會差到甚麼程度,對香港造成多大影響,目前難以預計。但無論如何,港府必須作出最壞打算,早為之謀。
經濟放緩,通脹升溫,基層市民首當其衝。事實上,受利息超低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香港早已加風四起,五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勁升百分之五點二,創出三年來第二高,其中食材價格升幅甚至高達一成,遠遠拋離工資漲幅。衣食住行樣樣加價,基層市民捉襟見肘,而當局則一味望天打卦等運到。
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香港的所謂經濟增長只是一場虛火,主要由外來資金催谷而成,根本不足為恃。○八年以來,流入本港的資金已經超過一萬億元,這些外來資金來去匆匆,一旦美國出事,隨時班師回朝,屆時勢必為香港帶來巨大衝擊。除此之外,歐洲債務危機至今未能解決,甚至有愈趨惡化的迹象,亦是一大隱憂。外圍經濟危機四伏,任何風吹草動,香港都無法幸免,對此,港府可有預先制訂因應方案?
「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這句《三國演義》的經典對白,曾被諸葛亮用來嘲諷東吳群臣,如今用來形容誇誇其談的港府財金官員,也恰如其分。說到底,本屆政府只剩一年任期,已經進入得過且過的看守狀態,高官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連迫在眉睫的問題也束手無策,寄望他們推動長遠的經濟發展,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機,不啻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