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招好過無招 最怕藥石亂投

樓市高溫不退,而期望中的美國加息周期又遲遲未出現,港府不得不再次出招,今次是雙管齊下,一是增加土地供應,二是進一步收緊樓宇按揭成數。不過,新措施能否為熾熱的樓市降溫,卻大有疑問。

供求失衡被視為樓市不斷飆升的最重要原因,港府決定增加土地供應,雖然大方向正確,但恐怕無法持久,最後又是姿勢大於實際。正如市場人士指出,本港每年至少要有三萬個新單位供應,才能平衡供求,但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承認,今年土地供應僅能提供約二萬個住宅單位,這與實際需要相差仍遠。更何況,土地供應不等於新樓供應,從賣地、建樓到出售需要多年時間,遠水難解近渴。

當局向市值七百萬至一千萬元的中價樓開刀,收緊按揭成數,美其名曰避免觸及「上車盤」,實際上很可能事與願違。港人置業通常是舊樓換新樓、小樓換大樓,所以,購買中價樓的許多是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的換樓客,港府收緊中價樓按揭,換樓客首當其衝。市場環環相扣,一旦換樓受限制,也就無法釋出細價樓,這勢必影響無殼蝸牛上車。

至於非本地人買樓的按揭成數再降一成,雖然回應了限制外地人買樓的呼聲,卻有脫離現實之譏。所謂非本地人,主要是指內地客,他們多具經濟實力,通常選擇現金交易,有人形容,內地客通常用大麻包袋裝現金買樓,不怕樓價貴,就怕買不到。所以,莫說收緊按揭成數,即使完全取消按揭,意義也不大。

總而言之,新一輪壓抑樓市措施成效如何,尚待觀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遠水難救近火,甚至可能誤傷良民。正如學者指出,由於六百萬元以下物業交易佔整體成交量的八成,新措施對樓價降溫幫助不大,而在熱錢充裕、息率持續低企及港元兌人民幣不斷貶值等基本因素未改變的情況下,當市場消化了新一輪措施,樓價很可能再升。事實上,自去年初以來,港府陸續推出連串措施調整樓市,無奈效果每每適得其反,每出招一次,樓市就報復性上升一次,今次恐怕也不例外。

值得關注的是,從港府早前將置業剔出投資移民計劃,到今次進一步收緊外地人置業按揭,反映港府對樓市狂飆束手無策之餘,開始將矛頭對準非本地買家。在樓價飆升、民怨沸騰、排外情緒升溫之際,港府為房屋政策失敗尋找替罪羔羊,是最簡單的辦法,但也是最有害的做法,因為這必將損害港人珍而重之的自由市場根基。此例一開,類似措施可能陸續有來,如限制外地人購物、投資等,如果這也限制,那也限制,香港還是自由港嗎?

誠然,限制外地人買樓並非香港首創,但不可不知,橘越淮而枳,其他地方行得通的事,香港未必行得通。畢竟自由市場是香港最大的本錢,限制外地人投資有如飲鴆止渴,這是自取滅亡之道,豈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