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藥商抗政府非必敗

兒童藥水發現塑化劑DIDP含量高達可容忍上限的一倍,衞生署認為危害食用者安全,勒令藥商回收,但藥商一度頑抗:支持醫生繼續處方該藥。

藥商此舉,擺明車馬挑戰政府權威,不怕民與官爭。藥商如此「沙膽」,可能是看穿政府難以證實DIDP對人有害。規管當局在制訂此等化學物質的可容忍上限時,往往缺乏其危害人體的直接證據,因為無可能用真人進行化學物質危害實驗。而且,具真憑實據的人類受害個案亦往往找不出來,因為絕大部分人根本不知自己曾接觸過此類化學物質,身體一旦出現問題,能正確找尋受傷原委者,可說絕無僅有。

人類對化學物質危害的認識,大部分來自動物實驗,例如白老鼠。實驗包括計算可導致百分之五十白老鼠死亡的一次過劑量,以反映急性毒性。若測試致癌或導致器官慢性損壞,則以不同劑量每天飼養白老鼠,長期觀察是否發病。

但以這些數據作呈堂證供,藥商的最有力抗辯就是:人類不是白老鼠,而後者的數據適用於人類嗎?若不完全適用,藥商即可「打蛇隨棍上」,要求政府提供人類數據;但政府可能無能為力提供有關數據,只能引述各國的標準。問題是各國的標準可能只是互相抄襲,亦可能只是基於動物實驗數據而已。

由此足見,若然沒有真憑實據證明DIDP被檢測出的濃度及累積吸入量對人體有害,藥商便有可能勝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