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五難」之說啟發選特首

香港由甚麼樣的人當特首,怎樣才能當好特首,確是一個大難題。董建華、曾蔭權都是失敗的人選,然而,朝廷能否吸取教訓,在挑選特首上有所改進也大成問題。這也許是一個永遠找不出「方程式」的問題,只能根據形勢的變化,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隨機」碰撞,趕上甚麼算甚麼吧。

春秋時期,楚共王病逝後,爭奪王位的鬥爭在諸王子和親族中反覆進行,殺戮不止,有人要讓子干回國後立為楚王。韓宣子問叔向:「子干能成功嗎?」叔向說:「很難。」韓宣子說:「大家擁立子干為王有共同的憎惡和需求,就像商人做買賣一樣,有甚麼難的?」叔向說:「沒有人和他有共同的喜好,誰會和他有共同的憎惡?要知道,子干登基執政有五難:有得寵的人而沒有賢人,此一難;有了賢人而沒有內應,此二難;有了內應而沒有謀略,此三難;有了謀略而沒有百姓,此四難;有了百姓而沒有德行,此五難。」

說罷「五難」,叔向具體分析說,子干在晉國十三年,未聞有甚麼有才之士跟從他,可說沒有賢人;他的族人和親人不是被滅就是背叛了他,可說沒有內應;現在時機不對而想輕舉妄動,可說沒有謀略;他長年流亡在外,可說沒有百姓;流亡這麼多年很少有人掛念他,可說沒有德行。子干「五難」俱備,豈能立為國君?

叔向的「五難」之說,是根據當時楚國情況針對子干而言的,當然不具備擇立君王的普遍意義。事實上,古今中外也從來沒有具普遍意義的擇主「方程式」。後人從叔向「五難」之說中得到的啟發是,擇人選賢要根據具體環境和要求而定。因而朝廷時下為香江選特首也應以此為前提,首先弄清楚香江目前的環境和未來特首要做好甚麼,而不是以某某「我們已培養多年」為考量。當然,叔向之說中也有「共性」的東西,如為政者要有賢人輔佐,有百姓支持,有好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