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飲品襲港 食安漏洞堪憂

黑心食品問題愈演愈烈,這股歪風已由內地吹到寶島台灣。台灣首次查出有奸商為節省成本,在生產飲料、果凍等食品的添加劑時,使用致癌塑化劑替代棕櫚油,其中兩款飲品在香港有售。本港食安中心承認,有關添加劑不在恒常食物監察計劃的檢測項目內,目前正就事件向台灣當局了解,並聯絡本地進口商查詢。

香港再次被問題食品攻陷,暴露目前的檢驗制度存在重大漏洞。人們自然會質疑,既然致癌塑化劑「不在恒常檢測範圍內」,那麼,到底還有多少非法添加劑未納入當局的檢測範圍呢?除了已曝光的有毒飲品,還有多少問題食品未被發現呢?從孔雀石綠水產、蘇丹紅禽蛋、三聚氰胺奶粉,到今日的致癌飲品事件,全部由外地揭發,港府次次後知後覺,嚴重失職。

食安中心負責為食品把關,責任重大,如果這也免檢,那也不查,香港有如無掩雞籠,問題食品長驅直入,食安中心到底還有甚麼存在意義?不法商人唯利是圖,草菅人命,而港府坐視市民健康受到損害卻無所作為,形同幫兇,主管食品安全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該當何罪?港府不設防,令市民食不安味,臥不安枕,「食安中心」名存實亡。

相對台灣,內地食品安全問題尤其嚴峻。在內地,養魚的人不食魚,養雞的人不食雞,種菜的人不食菜,做饅頭的人不食饅頭,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官方傳媒報道,內地「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達二千多種,一包速食麵就有十四種添加劑,一杯雪糕有十六種添加劑,成人每天食進近百種添加劑,這些數據令人聞之色變,人們已經分不清,食進肚的到底是食品,還是化學品。

要知道,這還只是官方數據,非法或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實際問題有多嚴重,只有天曉得。正如有人質問:在內地,還有甚麼食品是安全的呢?本港大部分食品來自內地,不可能獨善其身,市民同樣可以質問:在香港,還有甚麼東西是可以食的呢?

事實上,內地食品安全問題存在多年,之所以近期大規模爆發,是因為民怨極大,無法再隱瞞下去,當局不得不選擇性讓問題曝光。反觀本港問題食品曝光不多,這究竟是「風景這邊獨好」,還是港府掩蓋問題,自欺欺人,不能不令人質疑。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問題不僅關乎七百萬市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也影響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形象,放任問題食品長驅直入,不啻自毀招牌。再說,當局連致癌添加劑都不查,或者查也查不出來,竟然異想天開搞甚麼檢疫及檢驗產業,豈不是笑話。

製造有害食品的手法不斷變化,而濫用添加劑是有害食品的元兇,香港現有的食品檢測標準肯定過時了。要確保食品安全,當局必須主動出擊,加強抽查,而制訂新的安全標準,擴大檢測範圍,更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