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總是喜歡居高臨下教訓人,繼早前批評年輕人「剛愎自用」、「關起門來做皇帝」,近日又「規勸」年輕人與其抱怨,不如反問自己,為甚麼不能成為下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為甚麼不能成為下一個香港首富?
本港成功商人中,的確不少是白手起家打出一片天下。在他們那個時代,香港經濟剛剛起飛,可謂遍地機會,只要肯拚搏,總有出頭天,哪怕是在街邊賣魚蛋,或在工廠打工,都有成為大老闆的可能。現在的情況已完全不同,市場高度成熟,人工高,租金高,機會少,創業的成本太昂貴,想發達談何容易。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價值觀也變了,要求現在的年輕人複製前人成功的經驗,根本不可能。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便認為,年輕人有怨氣,主要是因為社會流動不足,而本港已過了高速發展期,以致年輕人出現期望與現實有落差的情況。
劉兆佳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仍無法解釋為何那些比香港更早發展的經濟體,仍然有足夠的社會流動性,仍然有大量的發展機會,以美國為例,許多成功的大企業都是由年輕人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關鍵在於,美國的市場壟斷受到限制,財富分配相對公平,政府偏幫大企業、大財團沒有那麼明顯,所以年輕人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更重要的是,美國教育政策成功,產業多元化,科技基礎雄厚,年輕人可以在創新方面大展拳腳,走出一條不同於前人的成功之路。
反觀香港,政策傾向大企業、大財團,財富分配嚴重不公,貧富懸殊不斷惡化,跨代貧窮問題日益明顯,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經濟結構單調,所謂六大產業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以致年輕人出路狹窄,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未必有用武之地。今日香港,只有炒樓、炒股才能發達,可惜這些都是有錢人的遊戲,對於年輕人來說,可望不可即。
顯而易見,現在的年輕人無法上位,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理想,也不是不肯努力,而是由於結構與制度上的缺失。由於港府施政無能,經濟結構畸形,堵塞了社會流動的渠道,剝奪了他們向上爬的機會,年輕人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結果不是灰心沮喪,就是滿肚怨氣。說到底,仇商仇富的本質,其實是仇官,唐英年出任高官多年,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最應反思的不是年輕人,而是港府。
老實說,年輕人並非個個好高騖遠,大部分人只是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買得起一個蝸居,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但現實卻是,他們連這點卑微的願望都無法實現,怎能不怨氣沖天?唐英年不去關心他們,改善港府施政,創造公平條件,反而大說風涼話,這與「何不食肉糜」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