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春秋:鈍感之都

僭建風暴愈演愈烈,問責高官也捲進漩渦,環境局副局長潘潔位於大埔沙欄的寓所被揭發違規僭建天台玻璃屋,其身不正之甚。此姝被形容為「政治敏感度不足」,較諸其他僭建議員更加有礙觀瞻。

這就讓我想起敏感的相反詞,鈍感。鈍感也者,遲遲鈍鈍,後知後覺,雖然日本作家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其實是好東西,有助紓緩繁忙都市的急促生活,大筆一揮寫成《鈍感力》一書,然而嘛,鈍感很多時候始終是壞東西。即以僭建問題為例,莫說潘潔知法犯法,新界村屋極目所視都是僭建物,遲遲鈍鈍的政府長期不取締,終於弄成如今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一眾鄉紳還聲大夾惡不惜「流血革命」也要維護既得僭建利益。

還記得「動感之都」這一號臉上貼金的名堂嗎?我說「鈍感之都」才是適切的稱謂。可不是麼?特區政府的施政作風正正體現了鈍感的極致。西九文化區拖拖拉拉十年未成,鈍感累事;醫護人手長期短缺導致怨聲載道,鈍感累事;骨灰龕位經年累月嚴重缺貨令人死無葬身之地,鈍感累事……諸般事例,罄竹難書。

如果真要把鈍感化作好東西,最理想的是全港市民對於空氣污染完全沒有知覺,神經系統麻木了,自然不太容易受害於烏煙瘴氣。若然你覺得官老爺施政失敗而感到渾身不舒暢,鈍感也可發揮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