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美江南。粉紅的梅花,潔白的櫻花,點綴在菊黃的油菜花海洋之中,由衷的愉悅使人禁不住放歌。鑒真東渡扶桑的故事聽之已久,但在煙花如火之時遊覽這位唐代高僧東渡出發的港口,別有一番感觸。
位於長江口的張家港市,很好地保護了有一千二百年歷史的黃泗浦遺址,並加修仿唐建築名東渡苑。這裏不但獲日本佛界尊崇,也是大和民族有識之士謝恩之地。那時正值日本社會從奴隸制轉向封建制,鑒真六次東渡,九死一生,雙目失明,最終成功在鹿兒島上岸,不但弘揚佛法,而且傳播中華文化、醫術和建築技術,為日本發展貢獻不可磨滅。如今中日對其皆頌揚,但是誰又真正理解鑒真的執着?
一九七八年鄧小平訪日,親自批准鑒真坐像回揚州老家「省親」,並撰文紀念,此後中日交流掀起了一個高潮。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不能不佩服鄧小平的睿智。那時,中國的大局就是發展,而發展需要改革開放,開放首要借助日本的力量。也因此,釣魚島問題要留給下一代,可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試想一下,鄧小平那時不是去參觀日本的現代化企業,不是坐新幹線,而是要在釣魚島問題分個高下,中國可以利用日本提供的約等於二千多億元人民幣的低息貸款嗎?而這,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急需的啟動資金。
讀史使人明智。鑒真東渡,可以說中國強日本弱;鄧小平韜光,則是日本強中國弱。如今,GDP中國多一些,但技不如日本亦很多,不過,勢似在中國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