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行政會議喪失功能?

日前本報「政治解碼」提到,行政會議將與政治問責制官員一同換班,有人就建議行政會議未來應該增加立法會議員席位,以加強收集民意能力,爭取議員支持議案。

行政會議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以前叫作「行政局」。當時是英人治港,由於與香港人有文化與語言方面的差異,於是行政局成員除了英資洋行巨頭以外,還有一些華人代表,透過這些華人代表收集民間華人意見,以發揮以下兩個功能:第一是方便政策惠及華人,第二是使得利益分配更加持平。行政局首席議員(現在稱為「行政會議召集人」),過去曾經由多位華人輪流出任。

但打從香港回歸,特區政府徹底改頭換面,先是領導班子從英國人為主改變為行政長官與問責局長都是華人;行政局改名為行政會議,從以往華洋共處變為純粹華人主導。因此,當特首是來自華人社會、懂廣州話,而且在香港有人脈關係的時候,根本不存在語言與文化分歧,也就喪失了以上行政會議的第一個功能。

另外,以前行政局內的英資洋行代表,在立法局也手握投票權力,因此港英政府願意與他們進行商業交易,以套換他們在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惟現在的行政會議內,有立法會投票權的只屬少數,行會內可能只有商業利益而沒有政治交易,難以達成持平的利益分配,也就喪失了行政會議的第二個功能。

我早於○六年提出以上問題,惟當時社會對問題仍然沒有共識,特首更是開腔否認。事隔四年,舊事重提,是否未為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