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電視特備節目,討論核輻射污染食物問題。主持與另一嘉賓討論為何葉菜如菠菜,特別容易受污染。嘉賓答乃由於菠菜葉大且多,跟大氣接觸面大,故特別容易從空氣中吸收輻射污染物質。聽了這言之成理的答案後,主持隨手拿起桌上的本地菠菜問我:「醫生,不吃菠菜,可以吃甚麼?」
若我當時不夠清醒,衝口而出回答「不吃菠菜,可多吃水果,洗淨表面,去掉果皮才吃,以便除去水果表面可能帶有的輻射」,後果可以是十分嚴重的:不少接收此錯誤訊息的市民,旋即不必要地不吃菠菜,甚至不吃所有葉菜。
然而,吃菠菜是否安全,須視乎菠菜產地來源。在日本福島或鄰近地區出產的菠菜,當然屬安全成疑,不應吃。但在香港或鄰近地區出產的菠菜或其他葉菜,根本完全沒有任何證據曾受輻射污染,為何不能吃?
於是我對主持說:「我不會叫市民不吃本地或來自內地的菠菜。」同理,我亦鄭重指出,桌上放着的鮮菌若屬本港或鄰近地區產品,仍可放心食用,因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該等產品曾受輻射污染。
當下訊息化時代,資訊流通,全球各國對日本核輻射災難皆恍如近在眼前。這種感覺正面之處是促使各國政府檢討核安全,更新應變預案。負面之處是令普羅大眾忘記地域差異,不必要地把只適用於災難核心的措施,套用於萬千公里以外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