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素差年奪千二命

香港空氣質素差,不但導致視野灰蒙蒙,更增加了心血管及呼吸道病者的死亡風險。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研究發現,能見度每降低六點五公里,自然死亡率便增加百分之一點一三,本港每年就有近一千二百人因空氣質素差導致的能見度低被奪走性命。以昨日能見度只有五公里為例,單日已額外導致五人死亡。港大醫學院批評,港府對減排束手無策,又遲遲不肯跟隨世衞空氣質素指標,沿用二十年前標準誤導市民,令人失望。

能見度每降6.5公里 死亡率增1.13%

根據港大醫學院統計分析,九六至○六年逾四千日能見度數據及卅六萬宗死亡個案,發現能見度每降低六點五公里,自然死亡率便增加百分之一點一三;患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人士,死亡風險更分別提升至百分之一點三一及一點九二。

研究又指出,本港過去四年間年平均能見度僅為十二點六公里,較理想的三十公里水平少十七點四公里。撇除意外身亡個案,本港每年約有四萬人死於自然;根據上述數據推算,換言之,四年間估計有約四千八百人的死因與低能見度有關,即每年奪走一千二百人性命。

天文台科學主任江偉指,本港近廿年低能見度的日子不斷遞增;低能見度一般指少於八公里,由廿年前每年日數僅廿日左右,○三年已突破四十六日,一直上升至去年的五十一日。他說,由於風勢微弱,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未能消散,昨日能見度普遍亦只有五至八公里。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名譽教授賀達理指,懸浮粒子(PM10)與二氧化氮(NO2)主要由汽車及發電廠產生,研究發現當能見度僅達十二點六公里時,懸浮粒子年平均約達到每立方米六十微克;但當跌至五公里時,懸浮粒子年平均便升至每立方米八十四微克以上,死亡宗數亦升至一千七百四十多宗,平均每日有五人死亡。

本港現時沿用二十年前的空氣質素指標,以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為例,每廿四小時的指標為每立方米一百八十微克,年平均則為每立方米五十五微克,但世衞最新指引已分別改為每立方米五十及二十微克。

「信自己眼好過信環保署」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院長林大慶炮轟,「市民相信自己眼睛好過信(環保署)報道話(空氣污染指數)良好、理想!」因為現有指標是基於舊標準,認為市民一直被誤導,他不滿意世衞發表新指標已五年,但政府一直不願接受新指標。林又稱,空氣質素差可即時引致過敏、發炎;長期病患如心血管及呼吸病者,或會導致肺炎死亡,如血液阻塞亦會引致心臟病發。

環保署回應指,政府一直關注及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大氣懸浮粒子的污染問題。就檢討空氣質素指標的進度,早前已公布有關改善措施,現正作出考慮,以訂定社會各界均能接受的指標及方案。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