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港人對精神病認知少 諱疾忌醫拒輔導

社區隱性精神病患者儼如計時炸彈,部分患者不但影響家人及有自毀傾向,患者突然病發傷害家人或鄰居的悲劇亦偶有發生。為了解本港精神病及情緒問題的趨勢,兩間大學醫學院和醫管局剛進行為期四年的本港歷來最大型精神健康調查,目標訪問五千七百多戶。上周展開的住戶調查,訪問了約四十名市民,已發現逾兩成受訪者有情緒問題,一成更有自殘傾向,情況令人關注。另一項訪問了約一千人的前期研究發現,青少年對精神病的知識及認受性不足,有需要加強教育。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小圖)介紹指,食物及衞生局撥款七百多萬元,委託中大精神科學系、港大精神醫學系及醫管局精神健康服務單位,在今年至二○一三年間,進行香港精神健康調查,隨機抽樣約五千七百戶家訪,第一階段每戶訪問一名家庭成員,了解心理、情緒、壓力、社交狀況,第二階段由精神科醫生家訪有情緒問題的受訪者。

10%人有自殘傾向

上周展開的家訪,訪問了約四十名市民,初步發現逾兩成人有情緒問題,如抑鬱及焦慮,一成人更有傷害自己的自殘傾向。林翠華指,部分受訪者已持續數年有情緒問題,「長期唔開心,壓力好大,但從來無搵過醫生,無接受過輔導,唔單止影響工作效率,同伴侶、子女關係都會大受打擊。」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熊思方相信,大型調查的數據有助日後規劃精神科服務及配套,「依賴外國發病數字,估計香港需要,並唔理想。」

「鴕鳥」病人拒受助

熊思方希望藉此調查,發現更多社區隱閉的情緒病患者,「最怕用鴕鳥政策,唔畀我哋去幫助佢。」

有關研究早前進行一項前期調查,訪問了一千零卅五名市民,四成三為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發現青少年對精神病的認知較年長人士少一成,如不知道思覺失調及抑鬱的徵狀。調查亦指出市民對精神病的認受性低,三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如患精神病,不會告知別人;三成認為如家人患精神病,會被人看不起;四分之一受訪者害怕與精神病患者交談;兩成八反對在居住環境附近建精神科宿舍。林翠華指調查顯示巿民害怕精神病,採取逃避態度。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