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穩陣過「搭橋」

心血管病患者一般需接受心臟「搭橋」手術或俗稱「通波仔」的左主幹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少人認為「通波仔」風險較高,惟本港八間公立醫院的心臟科專科醫生綜合求診數據發現,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僅約百分之六,與國際研究相若,再復發入院的比率亦偏低,反觀「搭橋」手術過程較複雜,再次進行手術的風險亦較高。

心臟病為本港第二號都市殺手,每年約六千人死於心臟病,其中七成為冠心病患者,八位來自公立醫院的心臟專科醫生首次組成香港心血管介入學會,綜合伊利沙伯醫院、廣華醫院等八間公立醫院於○七至○九年的心臟專科數據作研究指標。

結果有關數據有助減少患者對「通波仔」的憂慮,現時不少人認為,要在狹窄又栓塞的冠狀動脈中植入支架的「通波仔」手術,難度及風險較高,但數據顯示,四百三十八位進行了非緊急「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中,一年內的死亡率只有百分之六點三,與國際研究的百分之五至十相若。此外,患者一年內因嚴重心臟事故再入院的比率亦偏低,僅約一成五。

學會副會長譚利華表示,本港進行「通波仔」手術已十分普及,且有不少好處,患者於手術時只需局部麻醉,傷口較小,而日後亦能多次重複進行同類手術,惟不適合腎功能衰竭的病人。

牙痛源自心絞痛

會長李耿淵按病例分析,約七成心血管病患者因延遲治療或病情嚴重才接受「搭橋」手術,該手術的風險亦較高,較慢康復,患者若及早診斷病徵,可避免接受「搭橋」手術,但心血管病的病徵不明顯,曾有病人感牙痛,找牙醫求診後不果,才發現痛楚源自心絞痛,建議若發現下巴、頸部等感到痛楚,應盡早進行身體檢查。

學會希望透過數據分析,令病人知道「通波仔」及「搭橋」手術的風險及併發症,讓他們自行選擇較適合自己的手術;學會下一步會研究慢性心血管栓塞及急性心肌栓塞病人的數據。

有患者的心血管病病徵不明顯,幸及早治療避過進行「搭橋」手術風險。六十三歲的冼先生一向嗜吃肥膩食物,至感到氣喘、心口疼痛才求診,○八年確診患有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已接近完全阻塞,甚至曾在家中暈倒。他使用強化心臟的儀器,並接受了「通波仔」手術,植入五個支架,現時心臟可維持健康,已沒有出現氣喘,更沒有心絞痛。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