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銷售藥物手法層出不窮,消費者委員會今年頭九個月收到二十二宗藥物投訴,當中約三成與銷售手法、虛假說明及價格有關,其中有無良店舖更將產品「偷龍轉鳳」,欺騙顧客。為打擊不良藥物銷售手法及假藥流入市面,消委會正與海關研究推出「點名」機制,公布被法庭裁定因銷售或供應假藥而有罪的商舖名稱,以加強阻嚇作用,期望最快年底實施。
昨日為全球藥物安全日,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與來自多國的醫藥學及關注消費者權益的代表舉行一連三日高峰會議,探討全球藥品安全問題。其中有份出席高峰會的香港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於會後指出,該會○八年收到涉及藥物的投訴有三十二宗,去年則有四十二宗。
今年首九個月則有二十二宗。其中一宗是投訴一間店舖將產品「偷龍轉鳳」,欺騙顧客。劉說,「顧客離開店舖拆開之後,原來唔係自己本身想買嗰樣,變咗另一樣類似嘅產品」,而通常受害的消費者以旅客居多。
為打擊不良藥物銷售手法,消委會正與海關研究推出有關「點名」機制,公布被法庭裁定因銷售或供應假藥而有罪的商舖名稱,她說:「有時有啲藥房被判有罪都無人知,希望透過點名機制令消費者有所警惕。」至於,公布形式仍在研究當中,初步建議在消委會旗下的月刊《選擇》內公布。
她指出,目前本港欠缺有效監管機制去處理業界的不良銷售手法,建議港府應加強監管,以及加強監察藥物製造源頭和銷售渠道、增加抽查市面的藥劑製品等,保障消費者。
另外,隨着網上銷售藥物開始流行,令多種危險藥物在沒有監管及醫生處方下,流入市面。消委會收到涉及網上銷售藥物的投訴亦有上升趨勢。劉燕卿表示,○八年或之前該會都無收過有關投訴,及至○九年有一宗,今年首九個月有四宗,即佔整體藥物投訴近兩成。由去年至今收到的五宗投訴中,主要涉及產品失實、不安全,以及曾有被投訴的公司,透過易名再將產品銷售開去。劉說:「網上好難搵番個銷售商,令消費者追究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