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被譽為「中國第一神品」,更是故宮「鎮宮之寶」,原畫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創作,長528.7厘米,高24.8厘米,描繪了當時汴京(今河南開封)於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七年《清明上河圖》原畫曾於香港藝術館展出,三周展期吸引近十萬人次參觀。
畫中生動地描繪了六百多名百姓於汴京的生活情形,當中包括:閒逛、買賣、騎馬、聊天等,亦將官府、村舍,以至汴河兩岸的風景細緻地呈現出來,後世人從畫中就能清楚了解當時人民的生活百態。
由於《清明上河圖》是寫實風俗畫的出色之作,具極高的藝術及市場價值,因此成為歷代畫家的臨摹對象,而眾多臨摹本或重畫本中,以明朝畫家仇英的「仇本」及由五位清朝宮廷畫家共同繪製的「清院本」最為有名。另外,《清明上河圖》曾七次被帶離宮門,當中四次是被盜,令此畫的故事更添幾分驚險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