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高小學生情緒困擾

【本報訊】「港孩」年紀小小要飽受壓力,打波、游水等「興趣活動」變成每天的「培訓工作」帶來不同的壓力。調查發現近四成三本港高小學生受情緒困擾,近一成半更有嚴重情緒困擾,比內地長沙、南韓等亞洲地區更嚴重。社工未能識別當中八成二受情緒困擾的學生,且平均每一百名受訪學生,便有三人想自殺。有社工指,曾有小五生患上思覺失調,在作文中揚言想自殺。團體建議港府增撥資源,設立機制盡早識別問題兒童。

明愛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年一至二月問卷訪問共一千一百七十九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發現近一成五人同時受抑鬱及焦慮困擾,另有兩成二人只受焦慮困擾,百分之六人則只受抑鬱困擾。受情緒困擾的學童在自尊感、學業等方面均較差,當中一成四人自覺能力永遠不及其他孩子;千多人中,更有三十五人想自殺。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學顧問梁淑雯稱,家長過分保護子女,要求他們文武雙全,令游泳等娛樂活動變成「恒常工作」,孩子終僅餘周末數小時「私人時間」。她又指,情緒問題的小孩,多不懂用言語表達,極易被忽視。

明愛註冊社工劉嘉揚指,大多情緒受困學童的家庭均有離婚等問題。他又透露一嚴重個案,曾有一名小五女生患上思覺失調,常感覺被跟蹤,更在題目為《我的第一次》作文中,透露自己首次有死的念頭,隨即被老師轉介給社工接受輔導。小六生晴欣亦曾因受男同學欺負令情緒不穩,幸及早獲社工輔導。

學校社工不足

明愛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馮慶球指,本港平均五至十七班的學校僅獲分派半個輔導人員,社工人手不足,難免有學童被忽略。他建議,當局應盡增撥資源,設立完善機制識別問題兒童;家長亦應盡早求助。

情緒困擾徵狀

表現憂慮、情緒低落、焦慮、煩躁

經常發呆、眼神空洞、尿床、失眠、無故大叫、哭泣

表現沒精打采、對平日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自我隔離、社交關係變差

易疲倦、欠精力

經常訴說身體不舒服(如頭痛、胃痛)

集中力及思考力下降

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如變得食欲不振、暴飲暴食、體重驟升驟降

覺得自己無用,為小事怪責自己

容易情緒化,易因小事發脾氣、激動或表現不安

拒絕上學,成績明顯倒退

出現自毀行為,有自殺傾向

輔導服務熱線:

明愛社區精神健康計劃 2843 4612

九龍明愛社區中心「樂天達人」親子平行小組 2339 3718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