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碼:阿松高見開倉派米

特區政府高層正為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展開最後階段的公眾諮詢,但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卻是政府應該善用超高水平的儲備,來還富於民改善民生。自從田北俊一石擊起千重浪引發社會共鳴以來,學者當中也有一派意見,從「學術」角度來說明,香港的財政儲備水平「並非可觀」,這當然是為「孤寒財主」辯論也。這一派學者最大的理據如此這般。

一九九八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曾定下政府財政儲備上限為二十六個月政府開支,下限為十六個月政府開支,以這個標準來看,香港現在的財政儲備不是太豐厚。到了二○○二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認為,政府的財政儲備最少要有十二個月的政府開支,以梁錦松的標準來看,香港現在的財政儲備又似乎多了一些。但真正影響着現時政府財政儲備水平的,卻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因為數年前IMF曾對香港的合理財政儲備水平作了一個研究報告,結論是香港的合理財政儲備水平,應該是香港GDP的三成至五成。以二○○九年香港GDP共一萬六千三百三十億元計算,香港合理財政儲備水平的上限是八千一百六十億元,下限是四千九百億元,若果以IMF的標準來看,現時香港的財政儲備水平(五千多億元)只是剛好合格!

哈哈哈!真是妙論。如果這樣,政府不但不是「孤寒財主」,還要按鬍鬚曾所說,繼續累積儲備,愈多愈好了?

當然不是。因為上述看法有兩大問題,第一,曾蔭權和梁錦松不是這樣說的。第二,IMF作不了準。

曾蔭權將財政儲備分為三部分,一是日常運作需要,預留三個月政府開支足夠;二是應變應急需要,九個月政府開支足以應付;三是金融方面穩定港元匯率需要,以貨幣供應量M1為準。

梁錦松又怎麼說呢?他認為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金管局採取系列措施強化了港元匯率穩定,而外匯基金的累積亦加強了保衞港元的能力,因此財政儲備已毋須與貨幣供應量掛鈎,也就是曾蔭權上述第三方面的需要變成不需要了。結果嘛,十二個月政府開支的水平足夠啦!

事實上,阿松的財金經驗與識見,遠勝其他歷任華人財政司司長,他也考慮了IMF的因素。但IMF標準,上下限差距高達三千多億元,不是太離譜太笑話了嗎?

史進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