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副局政助中期檢討

政圈中人甚感興趣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中期檢討快將完成,估計下月初會正式公布,向公眾交代。中期檢討不涉及制度性的問題,只就各個委任官員的表現作出評核,然後考慮是否作出薪酬調整,可加亦可減,當然不排除凍薪的可能性。

副局與政助的制度,可說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由於缺乏公開遴選機制,予公眾黑箱作業的印象,招攬入局的人選,無論在專業對口及政治能力方面,一開始即備受質疑,被輿論抨擊為任人唯親,搞「馬房文化」。

由於先天不足,新貴入局登上政治舞台時,多顯得自信心不足,背負上「原罪」的包袱,與各界聯繫及溝通欠主動性,更有害怕媒體的鎂光燈者,以致曝光率極低,公眾認知度近乎零。

立法會議員批評新貴們極少主動與他們接觸,以致無法辨認副局政助的相貌及名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直指,市民差不多完全不認識這批政治任命的官員,為免浪費資源,決定停止調查。

政府拒絕作出制度性檢討,要留待下任特首處理,無異於埋下一枚計時炸彈,屆時不論提拔副局至局長級,或擴大副局政助計劃,均缺乏充足理據支持,隨時進退失據,令公共管治陷入困局。

即使是中期檢討,政府有需要向公眾交代評核副局政助表現的準則,個人質素方面的溝通能力、專業水平、政治技巧、組織及領導能力等固然重要,工作實務績效的表現,可能更加關鍵。

副局政助的職能,在於協助局長制訂及推銷政策,尤其是對立法會、傳媒及社會團體的溝通工作,至為重要,表現是否濟事,值得關注,表現差劣者減薪,甚至炒魷,實屬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