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後ECFA時代的挑戰

簽訂ECFA,是兩岸分治六十年來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兩岸在經濟上快速整合,讓台灣免於被邊緣化,開創新風貌。然而,任何議題有利亦有弊,過去台灣加入世貿組織,部分產業受到衝擊,負面影響經過多年才逐漸消化,但世貿是純經濟議題,社會共識高;今ECFA牽動了敏感的兩岸關係,在野黨的反對必誇大政治效應,而弱勢產業又因ECFA的開放壓力大增,勢將引起嚴重的政治效應,這是馬英九政府的嚴酷考驗。

兩岸關係進入新的盤整期。台灣獲得五百三十九個項目列入早收清單,貿易額達一百三十八億美元,大陸的早收清單卻只及台灣的一半,金額更只是五分之一。台灣民眾質疑在讓利背後的政治意圖為何?這也成了在野黨的政治操作標的。台灣藍綠對立,ECFA生效後引起的反覆杯葛與紛爭,勢將削弱ECFA帶來的有利形勢。

面臨年底五都選舉的壓力,馬英九政府硬推快簽ECFA,必引發強烈反響。有民調顯示,贊成簽訂ECFA的人有五成,反對者也高達四成,差距不大;加之綠營已再提交公投的申請,今後公投ECFA成了民進黨選舉的利器。更何況,李登輝高呼棄馬英九保台灣,除了是綠營的號召外,還有來自國民黨內部本土派勢力對政權不保的焦慮。李登輝對國民黨本土派仍有剩餘影響力,這是馬英九尊重他的原因,但諷刺的是,馬英九尊李並沒有換得李登輝對他的支持。

簽訂ECFA,讓馬英九面臨兩面作戰:對外要妥善應對兩岸關係新局,對內又要應付在野黨一連串的政治攻勢,以免牽動年底的五都選舉和二○一二年大選。ECFA是利是弊,目前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