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中國戰機心臟病根源

據說,由於中國造不出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殲10的引擎仍採用俄國造AL31系列。中國戰機心臟病的根源何在?田文信的文章《中國60年為何仍造不出飛機發動機》有明確答案:一個是缺少經費,更關鍵是缺乏技術儲備。

該文披露有關的決策者根本不懂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必須經歷預研—試製—驗證—立項—詳細設計—設計定型—生產定型的客觀規律,造成幾十年來對航空發動機研製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大投入性缺乏認識。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國家給航空工業的整個投入,尚不及給朝鮮援助的零頭!直到中國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航空工業都未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中。

田文信批評中國和蘇俄新式發動機研製是從立項開始,如果軍方不立項發動機型號,就沒有大量經費,發動機的基礎研究工作基本無法開展,這不符合航空動力型號研製的客觀規律。歐美等航空強國極其注重基礎研究和預研,其強大的法寶為:預研工程、核心機計劃、發動機系列化。這三位一體支撐發達國家在航空動力發展上的整個思路。在軍方提出發動機研製需求之前,航空工業部門已經按照自己的研製流程,進行超前的技術探索研究,當軍方提出下一代發動機研製需求時,航空工業部門已經將相關的技術在驗證機上玩得相當純熟。

綜上所述,中蘇航空發動機是按照軍方需要才投入研發,科技界極其被動。西方則是民間的科研及工業領先軍事需要,按照市場規律和科學發展規律積累雄厚的技術儲備,空戰勝負早在科學家和工程師手中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