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港商沒出路

在再沒法把成本轉移的狀況下,港商要交稅、治理環保、加工資,但外國定單的價錢卻是愈來愈低,港商怎辦呢?

外資大企業,包括日資本田,以至台資富士康等,它們規模龐大、資金雄厚,當然可以提升自動化的水平,以替代勞動力。由於它們是大批量生產,自動化頗為適合。事實上,問題是中國對勞動力保障不足,例如本田等大企業根本不應壓抑工人工資,來謀取不合理的額外利潤。汽車組裝已經高度自動化,汽車產業工人的工資本應特別優厚。

相對來說,港商企業要自動化,可能便不是出路。港商市場需求是勞動密集產品,近年趨勢愈來愈是小批量、多品牌的定單,金融海嘯後定單更變為急單,批量小、次數多,港商用自動化機器便不易小批量生產。自動化設備成本貴,使用效率不高,可以構成大虧損。

當然,港商可學意大利小企業的高技術、高質量生產,但不僅技術要求高,設備供應商的支持也要強,在生產組織、經營管理方法上大不相同,對企業主的技術、市場能力要求頗高,港商怎樣轉型?另一出路是與WalMart等美國零售商談判,不要每季減加工費,可惜港商分散,各自為政,各自猜忌,不像台商;也缺設計研發的競爭優勢,不可能有實力與美商等談判。至於內銷,則是另一套經營方法,港商難以轉移。

產業有生有死,企業也有生有死,或許這一兩年是港商企業大量被淘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