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以「摩羅」為名涉嫌侮辱印巴裔人士?中西區區議員動議辯論改名達致種族和諧?實在太無聊了吧,難怪區議員水平備受質疑,間中甚至會出現打壓愛貓義工的惡棍。
無端白事捲入疑似歧視事件的街道,包括「摩羅上街」、「摩羅下街」、「摩羅廟街」以及「摩羅廟交加街」。眾所周知了,這些街道不但擁有悠久歷史,而且赫赫有名,不少遊客慕名而至選購別具特色的古董玩意,要是真的改了名,恐怕不但街坊不滿,遊客也要投訴哩!
正所謂,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若說以「摩羅」為名政治不正確,那麼很多街名也有必要改一改了,「皇后大道」稱作「解放大道」如何?「羅便臣道」改為「鄧小平道」怎樣?「軒尼詩道」變身「共產黨道」一定最政治正確了,只是難免淪為國際笑柄。
因此我說,行不改名,街不改姓。
談到羅便臣道和軒尼詩道等等以殖民地港督為名的街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一件事?歷任港督都會人去留名,唯獨是從來沒有一條「楊慕琦道」。
楊慕琦者,二戰期間的港督也,適值日本侵華,香港在一九四一年黑色聖誕節淪陷,楊慕琦慘變日軍俘虜,扔進集中營去矣。
為甚麼沒有「楊慕琦道」?我猜嘛,也許跟英軍戰敗被迫投降有關,這始終是不太光彩的事兒。
依我說,楊慕琦是值得擁有一條街的,光是替香港人捱義氣蹲那黑牢已是蕩氣迴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