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雕像風波,引發大學中人討論誰是公關高手。然而,衡量一家學術機構的成就,向來是靠同儕監察其研究水平,即進行同類研究、熟知項目來龍去脈的研究人員互相監察,通過互相確認,研究成果方可作實。這樣監察,研究人員會否「學學相衞」?
不會,一則因為學術機構競爭劇烈,故絕對不會讓未達水平的研究過關,一則科學方法全球共通,一家學術機構勉強讓同儕研究過關,很容易被其他學術機構識破。況且,除了同儕監察外,實在沒有更好衡量學術機構水平的方法,因為研究專門,往往超越一般社會人士的理解能力。
年前,本港某大學開始利用公關手段增加聲勢,引導社會用研究水平以外的角度來衡量其成就。例如派年輕教職員參加「傑出青年選舉」,他們要突出的並非學術研究,而是刻意經營多年的「社會服務」以及「領導才華」等。一家大學這樣做,即牽動其他大學照辦,因為蝕了聲勢,幾乎等同蝕了捐款,甚至可令部分教職員失業。
亦有大學派員競逐非由同儕監察的坊間科研獎項,把研究標榜為全球始創。例如,聲稱引起胃潰瘍的幽門螺旋菌乃由某校的某教授在本港發現,根本與事實不符,但這項所謂「創新」研究竟獲坊間獎項,並獲傳媒大肆報道。
抗疫亦要做騷,在沙士期間有學術機構深夜召喚傳媒,高調宣稱已破解沙士成因。教授們一字排開在醫院門外高舉病毒圖片,謂沙士乃由「偏肺病毒」引起,一派救港英雄模樣,未幾即被證實錯誤,真正引起沙士者是「沙士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