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高官落區騷餘波未了,公眾多認為官員只懂喊口號,未能解釋清楚大船起錨後,究竟方向為何,能否抵達目的地。某程度講,公眾逐步聚焦關注政改,但高官未能展示說服力與辯才,令成效大打折扣,甚至產生反效果。
司局長近日頻頻訪問中學,與學生真情對話,希望通過說服年輕人,進而爭取家長,以期產生社會效應。學校騷的考慮,是年輕人比較單純,估計高官遇到的阻力較小,影響比較一面倒,政府的聲音較容易透現。
冷不防殺出學校老師的尖銳批駁,甚至舉牌宣示政治理念,反而引起學生質疑政府語焉不詳甚至理據不足、政改方案過分保守。不論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還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均未能壓場,由於準備欠佳,信心難免不足,兼且拙於言辭,回應乏力,結果適得其反。
長期以來,高官毋須面對群眾,即使偶然落區巡視也是「受保護動物」,極少受到反對者的正面批評,遑論惡言相向,一旦真正遇上,便不知如何應付。沒有普選,高官未經政治風浪的歷練,不論EQ與口才皆不能過關,本來不足為奇,問題是如此關鍵的政改宣傳期,未經認真準備卻貿然落區與入校,未免過高估計自己,過低估計環境的複雜性。
輿論熱點開始向曾蔭權與余若薇的電視辯論轉移,與司局長的落區與學校騷比較,「曾余辯」更具看頭,影響公眾對政改的取態更具決定性,畢竟特首是政府最高領導人,其理據與能力反映政府管治水平的高低。
曾蔭權深知辯才難以與余若薇相提並論,整個安排與其說是一場辯論,毋寧說是一場演講會,各自表述理據來爭取市民的認同,所以曾蔭權除了主持人方面接受對方的提議外,餘皆寸土不讓,但準備是否充分應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