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內地訪港旅客拒絕被黑店劏而搞出人命,有報章的評論指,是不良店舖故態復萌,但相信不是事實的全部。
如果今次的劏客事件是第一單,那還可以說是故態復萌,但個人絕對相信,這只是因為死人而把事件曝光,之前的成功劏客,又或者不成功劏客,都已經不知發生了多少次,如果不是因為那名旅客暴斃,而是逆來順受,甘願受劏,又或者那間店舖不為已甚,那事件也不會成為頭版新聞,大家都若無其事,以為天下太平。
上次發生一連串的事故大概是一兩年前,事後政府有一系列的行動,看似稍見成效,但相信只是收斂了三幾個月,之後又再行動,所以才會有今次的不幸事件。如果維持現時的模式,就是打一打,收一收,之後三幾個月又再故技重施,一直累積,到某一件特發大事又再引起注意,政府又再出手,那個循環又再重演一遍。
其實,哪些行業存在問題最嚴重,作弊的手法又為何,不是甚麼驚天秘密,行內的人一定一清二楚,真的要編製一張黑店名單,只是輕而易舉的事,花三幾萬元調查費用就可以完全掌握。有了這些具體名單,只要定期巡查,又或者用「放蛇」的辦法,很容易就可以取得真憑實據,但由於警方人手有限,主要應付更嚴重的罪案,這類旅遊事件,警方通常都是較為被動,有問題、有投訴,才會執勤查案。
所以,針對這些市場紀律的問題,那些有關的監察部門,應該多行幾步,主動偵查,只是坐在辦公室等投訴,那就一定讓香港的名聲先受損,讓旅客先受害,事後才有所行動,等同賊過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