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為往聖繼絕學

北宋哲學家張橫渠有一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中「為往聖繼絕學」,是張橫渠自覺作為儒家道統的傳承者,必須要挽救當時儒學面臨失傳的困境,因此他立心要努力傳承古代聖賢的學問道理。

如果張橫渠生於今日香港,他絕對有能力當一個大學教授,教授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不過,有人說香港的大學學科和制度,很多都是基於「職業導向」的方向而設立,如果未能夠證明文學、哲學、歷史學等對建設經濟有重大貢獻的話,就很有機會被取締,現代張橫渠的「為往聖繼絕學」的理想,未必有機會實現,最後或者只有鬱鬱而終。

平情而論,大學學科要與時並進,因應社會和市場需要而調整,此乃無可厚非。不過,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雖然並非術科,但它們對提升學生文化道德質素的作用亦是不容置疑。因此,大學需要顧及現代,也要顧及民族文化的將來,有責任平衡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和文化道德修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內外雙修的人。大學科目走向「職業導向」的單元化方向,絕非幸事。

中華民族的偉大,是源於肯接納多元文化,其好處就是讓我們的眼光可以遠大一點,思想可以廣闊一點,令我們的每一個考慮都富有時代感。更何況,哲學、歷史、藝術、語言等學科,或者在幾十年後變得吃香也是說不定的。如果大學只應付今日的職業技能需求,那就不應該稱作「大學」,而是「理工學院」、「技能學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