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初才被審計署炮轟支付超時補水逾一億元的香港郵政,再爆涉嫌浪費公帑事件。提供自助式郵寄服務的自助郵政服務機今年四月才登場,惜使用僅約一星期已故障頻生,被質疑因低估用量令機器不勝負荷,令簇新設備得物無所用。立法會議員促郵政研究問題成因並作改善,避免設施最終無法使用而白花公帑。
陳先生為一家中小企員工,早前公司獲香港郵政推介自助郵寄服務,因業務所需及方便運作而採用。有關自助郵政服務機於四月十二日正式投入服務,但不足十日後,陳的同事方先生(化名)使用自助郵寄服務時,發現新機竟因故障停用,「估唔到部機咁快壞,得個擺字,真係嘥晒納稅人啲錢!」
方先生指當日從職員口中得悉,自助機故障前曾有顧客按出七百張郵資標籤,疑使用量過高令機器無法負荷而故障,方不滿郵政署低估用量,「畀得中小企用都應該預咗用量大,依家咁易壞,即使整番都唔代表冇問題!」方認為郵政署應重新評估及調校儀器,避免「有得睇冇得用」。
香港郵政發言人以服務仍在測試為由,拒絕透露機器價值,同時又否認壞機與低估用量有關。發言人重申,推出服務前曾進行內部測試,並未發現問題,推出服務初期亦有安排職員從旁指導。惟因當日顧客不適當使用,職員亦勸止不果,引致機件故障,並要進行維修及調校。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認為,新機運作初期,即使認為顧客已熟習運作,亦應派員在旁監察,避免不正確使用的同時,亦可留意公眾使用時遇到的問題,以便日後檢討。
「如果得物無所用,咪即係浪費公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委員王國興認為,事件反映部門處理新機運作時掉以輕心,致出現問題才急急補鑊,更不排除職員以為顧客熟悉運作便大意疏忽,未有從旁監察而出亂子。王促郵政署加派人手監察外,亦須與承辦商研究問題根源,以作徹底改善。
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鄭利明則估計,有關儀器生產費用由數萬元至十萬元不等,主要視乎電腦品牌及開發軟件成本。機構一般會以過往使用量作為數據,推算新機器的使用量,惟不排除因使用方便,令使用量劇增而超出預期,建議運作初期須加派人手監控。
市民使用自助郵政服務站時,可將已預先包裹的郵包或郵件放於附設的電子磅量重,再透過螢光幕選擇郵寄類別、國家等,以便計算所需郵費。當電子磅顯示郵費後,使用者再選擇付款方法,並將機器列印的郵資標籤(如郵票)貼上郵包或郵件,便可交由職員投寄。
記者 王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