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呔曾為建制派議員設飯局,稱自己口才、表達能力及不上辯論對手公民黨的余若薇,但不計較個人榮辱,願意「螳臂擋車」。三禪看了,啞然失笑,煲呔曾是自誇、自詡,還是自嘲、自貶,真是頗費猜度。
首先要說的是「螳臂當車」這個成語,兩岸官方成語網站多指寫成「螳臂擋車」是錯的。固然,在古漢語中,「當」、「擋」互通,但在現代漢語中,用於「阻擋」之意時,已明確用「擋」字,而且約定俗成是文字規範的原則,故三禪認為寫為「螳臂擋車」也不算錯。
這裏要強調的是,不管寫「當」還是寫「擋」,這個成語都是貶義詞,兩岸三地對此沒有歧義。不過,對我們的「政治家」說這些,可能是對牛彈琴,他大概不知道詞是有色彩、褒貶義及中性之分。《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兩岸三地都以此典解這個成語,即自不量力,與以卵擊石、蚍蜉撼樹近義,一般都用來比喻以渺小的力量抗拒強大的力量和潮流,並必然招致失敗。若用這個正解,就是煲呔曾把自己放在一個反面的地位,宛若歷史的小丑。他為何要這樣自貶、自嘲,莫非真的有難言苦衷?
螳臂擋車,最早也有用齊莊公視擋車螳螂「為天下勇武」、「回車而避之」之典,但三禪不信煲呔曾有此學問,反常規而用,自誇一番。
有趣的是,工聯會王國興話煲呔曾抬舉「五區公投運動總發言人」余若薇,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對此也只是「尊重」,沒有叫好和力挺。當下誰個忠誰個奸,可真是亂成了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