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連串血洗校園兇案,由幼園、小學一路殺至大學,有媒體呼籲:保衞孩子,是社會的共同使命。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在一個會議上說:「要始終堅持嚴打方針,嚴厲打擊侵害師生、兒童生命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打得犯罪分子不敢對孩子下手,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對孩子下手!」部長的話,自然是職業上不得不表態的空話套話,一如香港高官,理虧詞窮時就搖身一變,成為「人肉錄音機」。
社會上許多聲音告訴大家,和諧社會非只靠鋼叉甚至幼園門口手持衝鋒槍的巡警。悲劇已然釀成,百姓需要的不僅僅是銅牆鐵壁式的保安、充足的警力,或者雄厚的財力,關鍵是社會能不能消除這些環繞在孩子周圍的病態和仇恨。誠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內地更多注重經濟發展,相對較少關注精神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指標可以預測,而社會形態的變化對百姓心理造成的影響卻很難預測,也很難掌控。這也許就是國家領導人所指出的「深層次原因」。
魯迅感嘆:我們怎麼做父母?如今,恐怕是:我們如何保護幼弱無瑕的生命?內地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於微博說得沉重:「中國所有成年人,今年還有臉面對六一兒童節?當兒童節變成兒童劫,我們的未來將喪失殆盡。中國所有的成年人在二○一○年六一兒童節這天應該向中國所有兒童道歉:對不起,讓你們受苦受難了。並莊重承諾:最安全的食品給你們吃,最堅固的房子讓你們用,最有效的警衞保護你們,獲得知識的過程快樂而不痛苦。」老朽但願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