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醫生短缺 政策治標不治本

【本報訊】葵盛東邨慘案再次凸顯政府推行精神健康服務政策的種種問題,病人組織直斥政府各部門協調嚴重不足,部門間「零溝通」,立法會議員則認為,今次事件應可避免發生,批評是資源及人手不足所致,斥政府現時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促加快增撥資源及醫療配套。

加強社工輔導角色

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表示,事件反映政府部門並沒有提供協助,如果各部門都多做一步,「例如警方、社署、醫管局溝通吓,再搵人去跟進」,相信可減低事件發生的機會。他表示,一些病人會在醫生面前表現平靜,但實質是隔絕於世,拒絕家訪,故此關鍵在於各部門間的溝通,從多方面找出高危病人。

本港目前有十五萬人患精神健康問題,須透過醫院管理局轄下服務接受治療,當中四萬人達嚴重程度,政府計劃在部分地區推行個案管理計劃,但僅五千人受惠,張德喜認為名額仍然不足,長遠當局須推行至各區。

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則認為,今次事件可以避免,事件凸顯當局人手不足,他稱現時政府做法治標不治本,並非真正從社區着手,及早察覺高危病人。避免普通病人變成高危病人,他促政府加強人力資源配套,增加康復小組及社工的輔導角色。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透露,現時精神科專科醫生缺乏,人手不足問題嚴重,每名精神科醫生對一名病人的診症時間僅約十分鐘,難準確診斷病情,他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如給予津貼,將部分病人外判私家醫生,以減輕公立醫院負擔,藉此加強每名病人獲得更好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