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長洲以太平清醮及搶包山,聞名中外,但極少人知道,當地還有十五塊見證香港百年歷史的珍貴界石,它們在上世紀初被用作劃分南、北長洲,作為分隔外籍及本地居民居所的界線,現時雖失去意義,仍極具歷史價值,但界石現存十塊,另外五塊失蹤。地區人士及考古專家炮轟古物古蹟辦事處不力,任由界石荒廢。
長洲界石有近百年歷史,界石是長方柱,高約半米,分別刻了一至十五號,被安放在南蛇塘至西灣美經援村之間,作用是將長洲劃為南、北兩邊,分開外籍及本地居民的住所。上世紀初,港、英政府為了將長洲南部山頂區發展為高尚住宅區,供外籍人士居住,於一九一九年頒發法令,規定若要在長洲南部居住,必須向政府申請,這條法令被外界批評為種族歧視,立法局在一九四六年通過取消法令,界石因無人理會,部分更已失蹤。
到八十年代,古蹟辦曾派員尋找長洲界石,只找到七塊。到○三年,香港歷史研究社經過六年努力,額外找到三塊,這十塊界石,部分已褪色,甚至因斷開兩截而要復修。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指出,「我哋同鄉議局都想做一條界石文物徑,已向古蹟辦反映,但至今仍未知會否成事。」離島區議員李桂珍在三年前已於離島區議會上,要求古蹟辦關注界石現況,但當局未有積極回應。
古物古蹟辦事處稱,界石並非歷史建築物名單上的項目,但已納入在建議進行評估的新項目和新類別名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