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流傳已久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中,除燃料外,每日生活最重要的便是主要食糧──白米。時至今日,白米的地位仍無可代替。東方日報慈善基金舉辦「粒粒顯關懷」贈米計劃深明長者所需,多年來無間斷地透過逾八十間長者屋及志願機構,每月定時向逾六千名長者送贈白米,藉以傳達善長的一份關懷之情。
「啲『東方米』好靚,以前酒樓叫呢啲米做銀尖米,唔係成日有得食,要好景嗰陣先有咁好嘅米食!」年近九旬的劉廣訓為受惠長者之一,與另外約三十名長者每月透過香港傷健協會赤柱石澳長者鄰舍中心獲贈白米一包。
廣叔自言大半生與酒樓結下不解緣,來港之前曾經在廣州經營酒樓,來港後亦先後在多間酒樓工作以賺取生計,「酒樓個個部門我都做過,以前用大竹筒煮飯,要煮得好食一啲都唔易。」廣叔憶及年輕時的風光歲月,即一臉自豪地說:「以前啲伙記叫我做酒樓一哥㗎!」
鑑於部分長者行動不便,每至派發白米的日子,香港傷健協會便會安排義工上門,為長者派送白米。本身亦是受惠長者之一的龐順與周娣,雖然同樣已年逾八旬,但仍然會以「義工大使」身份送米上門,為其他受惠長者送上一份關懷。
記者採訪當日,兩位婆婆便在工作人員協助下,親自將白米送到體弱的羅金妹家中,期間三人更會閒話家常並互相問候,在一包米的牽引下,三人在不知不覺間已變成「老友記」。
龐婆婆雖然已屆八十三歲高齡,但笑言體魄尚算健壯,平日除了在老人中心當義工之外,亦會協助有需要鄰居購買餸菜,對於每月能獲贈白米,婆婆亦深表感激,「我哋做慣勞動嘅習慣咗要有米落肚,唔係會冇氣力做嘢,依家啲嘢咁貴,好在有米派,年中可以慳番唔少錢!」
捐款編號:16333
■記者 陳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