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療法速助肌肉強化

骨折、脫臼、斷韌帶、肌肉撕裂等都是常見的運動創傷,不少人對運動創傷認識不足,以為即使患處康復,運動表現亦會受限制,甚至不敢再觸動患處,影響日常生活及自信。有物理治療師表示,把物理治療及運動訓練結合的運動表現復康治療,可提升患者復康進度及效果,亦能令曾受傷的熱愛運動人士能持續運動。

註冊物理治療師黃文忠表示,除了運動員之外,一般人做運動時也會造成運動創傷,受傷後會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而現行醫療服務所提供的物理治療只能令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能力,令熱愛運動人士誤以為受傷後運動會永遠受限制而停止運動,以致自信心低落。

不過,在澳紐等地流行的運動表現復康治療,物理治療師不但治療患者的傷患部位,亦會為患者制訂運動計劃,強化患處肌肉,提升復康進度及效果。此類治療在外國已流行廿年,最近才在本港普及。

韌帶黏連易傷 運動可改善

黃文忠表示,人體關節勞損或受傷後,軟組織會發炎及出現黏連情況,患處變得繃緊及扯痛,活動能力減低,若再缺乏運動,會令情況惡化。例如因提取重物等一次性動作或長期運動引起的肩周炎、韌帶撕裂、「拗柴」的患者,受傷後肌肉不平衡,關節敏感度下降,或韌帶變成黏連,以致不能承受拉力,便容易再度受傷,而運動可強化肌肉,減少受傷機會。

除運動受傷外,黃指出女性長期穿高跟鞋、懷孕及抱嬰兒,會因重心前移而令腰椎過度屈曲,引致腰痛、腳痛,此時患者需矯正姿勢,強化腹肌,減少腰椎及頸椎的壓力。一般患者接受半年運動治療,已可恢復運動。

體適能教練游俊德表示,接受運動治療前需進行電流測試,利用生物電阻取得肌肉及骨質數據,並作心肺功能評估,然後再修正患者的日常錯誤動作,防止再受傷。另外,因應患處軟組織收縮情況,可透過筋膜舒張及拉筋等動作,將患者的活動幅度提升。最後配合運動,令受傷部位回復至個人所需或受傷前的運動水平。